历史上,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为什么那么不受统治者的待见?
因为在两宋君王眼中,一个文武双全的大臣,可了不得,这是比最凶恶的敌人还要更危险的潜在危胁,那是必须清除,或者冷藏的。
所以,辛弃疾空有一身文武艺,奈何生不逢时。只得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,再任岁月磋砣,英雄落寞,可怜白发生了...
以下一事,注定了辛去疾入宋后,必然会郁郁而不得志。
这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能!
其之惊人的勇武和果断,实际让宋高宗倒吸了一口凉气。皇帝心里暗道:
“***,寡人好不容易才杀掉了岳飞,这倒好,又来一个岳飞式的人!”
以两句话总结,就是:
一:懂兵法,但又不识五兵之用法的纯文人,是大宋的最爱。
二:不识字的无文化武将,用着才放心。
对于胸怀大志的人来说,生不逢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。对文武双全的辛弃疾来说,生在金人统治下的“敌占区”,长于积贫积弱的南宋,更是生错了时代。虽然他亲手斩敌首级,星夜南奔,可空留刀锋上的宏愿;虽然他做过南宋的地方官,政声卓著,奈何也是空把栏杆拍遍;虽然他留下铿锵豪迈的六百多首词,众里寻他千百度,对他本人来说,更多是徒呼奈何的生命谓叹!
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,是赵家的天下,奉行以文治国的原则,可以看成中原汉文化的最正宗的传承者。但是,这个看似一脉相承的时期在关注细节的史学家眼中,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,而横亘在两宋之间的巨大差异,正是辛弃疾和众多仁人志士报国无门,不受统治者待见的根本原因。
在宋朝,士大夫们的地位是极为崇高的。周朝的“刑不上大夫”和宋太祖定下的“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”礼制,在宋朝得到了完美的体现,丰厚的俸禄也让学而优则仕的文人们坐享帝国的荣光,宋朝官吏的富裕程度是今人难以想象的。那时,文人士大夫拥有豪宅别墅不算奢华的事情,即便是落魄的仕子也有两处闲置的宅子或是几亩良田。北宋灭亡后,南宋延续了北宋授以文人优厚待遇的体制,但是整个朝廷中士大夫的学识和能力已和北宋不可同日而语。回顾北宋,闪耀历史长河的名人实在太多。唐宋八大家中,除了唐代的韩愈与柳宗元,其他的六位都出自北宋,而范仲淹、司马光、周敦颐、沈括、毕升等人,更让北宋的星空显得异常闪耀。
可惜,这样的辉煌并没有延续到南宋,当赵构带着一群朝臣仓皇南逃,偏安一隅时,象北宋王安石提出改革的朝臣基本没有,对外宣战的勇气仿佛也被抛入钱塘江,再也觅不到一丝踪迹。整个南宋朝廷,除了李纲、宗泽、岳飞、辛弃疾、陆游等少数主战派还在幻想收复失地外,其他的议和派心中所想、口中所念的都是如何在富庶的江南安度晚年。秦桧可以***取“莫须有”的罪名,将岳飞斩杀,也可以将陆游状元的名号直接安在自己孙子的头上;韩侂胄因为权利分配的不公而发动了大规模的“道学党禁”风潮,将一大批儒士学子排斥在朝堂之外,甚至连朱熹也未能幸免,即使韩侂胄后来主张的北伐,也毫无家国情怀,是充满***惺惺的作态。
如果说北宋是因为外族人的入侵而灭亡,那么南宋的覆亡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的衰败与堕落,辛弃疾生活在这样的时代,即便他运气再好,也难以扭转既定的局面,以皇帝为主的求和派想“和”,以辛弃疾为主的主战派想“打”,你说,这样的人,能受待见,能有好下场吗?北宋没有岳飞那样的名将,但还是给四周外族带来了一定的威慑;南宋有“将”,却因为没有出色的“相”,而沦为金人的玩偶,南宋即将覆亡之际,有了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文天祥,可下场比辛弃疾还让人徒叹!
完颜亮南侵时,扬言“十天之内,收复南宋”,这类似于日本提出的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,表达着对入侵对象的不屑。在金人的眼中,南宋君臣就是一群只懂之乎者也,不懂行军打仗的文弱书生。可是,南宋朝廷的官员们真的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之人吗?这显然是错的。如果说陆游收复失地的志向更多是空谈,那辛弃疾却是真真正正从刀光剑影中走出来的战士。当年在金朝边境上起义,稼轩先生曾充分利用游击战给金人以沉重打击,归顺耿京后,辛弃疾的作战经验更成为战士们打胜仗的保证,遗憾的是,这些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作战经验,却在他南归后,成为百无一用的废纸。现跪在岳飞墓前的张浚当时认为,辛弃疾的兵法太过儿戏;枢密使王蔺以辛弃疾治军过于严厉而弹劾他;韩侂胄因为他的作战思路不符合自己的想法而将他临阵换下。
在湖南建军时,辛弃疾用上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,在剿灭茶寇的时候,他更是将兵法运用得出神入化。可是,即使是这样,又能怎样?朝廷关心的不是将茶寇剿灭,而是本年的税收是否能收上来,宋宁宗想过的是日子,是韩侂胄代理朝政背后悠闲的日子,辛弃疾最好不要给皇上惹乱子!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。却道天凉好个秋。《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》
当年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,对朝廷还充满了希望。可又过去这么多年,当辛弃疾决定彻底从朝廷上归隐的时候,胸中曾经燃烧的火焰终被冰冷的现实浇灭,从前的失望与感叹全且能当作不知愁滋味的强说愁,可如今那些从内心深处泛起的绝望,已然将理想冻结成冰。面对苟且偷安不断衰败的南宋,这个铁骨铮铮硬汉眼泪无声落下,直至落入尘埃再无踪迹可觅!
辛弃疾是北人南来入仕的,他和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对此他深有″孤危忧惧″之感,这时他正值壮年,中间虽曾有两度被起用,但都为时不久就被免职。南宋朝廷对辛弃疾这样有才识有抱负的人,既不能不用,又不敢重用,陈亮在辛弃疾画像赞中说″呼而来,麾而去″便是最好的说明。辛弃疾在自己的词里也曾多次流露过这样抑郁忧忿的情绪。宋宗宁召见辛弃疾,他还以为是策化北伐大业,积极***而去。陆游兴奋地祝贺他:″中原麟凤争自奋,残虏犬羊何足吓!但令小试出余绪,青史𦬅豪可雄跨。″在镇守京囗时,辛弃疾也尽了最大努力,但是权臣韩侂胄非但没有***纳他的建议,反找借囗调离了他。辛弃疾自知因奸党当政朝廷不会重用他,愤而辞职回到了铅山。1207年辛弃疾在悲郁成病中死于铅山,享年六十八岁。
因为辛弃疾是“归正人”,什么是归正人?就是靖康之变、北宋灭亡以后,南宋朝廷对北方沦陷区里的***的蔑称。
归正人理念是由南宋孝宗(赵昚,赵构的儿子)时期的右丞相史浩提出来的。这个史浩是浙江宁波人,算是根正苗红的南方人。
当时南宋朝廷南迁以后,对于北方金国占领区里的***态度是很矛盾的。
有人认为应该大加利用,对于留在北方的***,让他们建立敌后根据地,联合抗金,对于南归的,也应该委以重任;有人则认为北方的***都没骨气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史浩,他曾经提出“中原决无豪杰,若有,何不起而亡金?”认为不能重用北方***。
恰好史浩是宋孝宗的宠臣,所以他提出的归正人思想得到了南宋朝廷的重视和推崇,南宋朝廷对北方来投的***大都委以闲职,不敢重用。
辛弃疾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才不受重用。他1140年出生在济南历城,当时靖康之变已经过去15年了,作为沦陷区出生成长起来的***,他在南方***眼中是归正人中的归正人,虽然他曾起义反金而且去南方投奔南宋,但还是没能改变统治者对他的歧视,只给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闲职,不仅去不了抗金前线,更没有兵权。
经过长时间被雪藏以后,辛弃疾也变得自暴自弃,开始寄情山水,在江西接连建了两所园林,每天吟诗作赋,看似不问世事,但内心的报国之心仍在,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就是这段时间写的。到他六十八岁死的时候,仍然喊着“杀贼杀贼”死去。
其实南宋对北方***的歧视,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,除了像辛弃疾这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情况,有些***甚至临阵倒戈,还有些直接成为蒙古灭宋的急先锋,他们的危害比辛弃疾要大得多。
比如刘整,河南邓州人,他在受到南宋将领嫉妒和排挤后直接投降了元朝,当时忽必烈本来已经放弃灭宋的念头,结果他投降后怂恿忽必烈又重燃灭宋决心,还献上“欲灭南宋,必先取襄阳”的计策,甚至为不善水战的蒙古人打造了一支无敌水师,所以蒙古才能攻破南宋的长江防线,沿着长江一路东进一直打到临安。
还有一个张弘范,河北保定人,正是此人率领蒙古水师一路追杀南宋小朝廷,一直追至广东崖山,并在崖山一战让南宋十万臣民一起跟随小皇帝跳海殉国,“海上浮尸十万”。张弘范的老爹是张柔,也是坚定的反宋分子,他的几个儿子都是蒙古的大将,张家一门“忠烈”。
辛弃疾(1140年5月28日-1207年10月3日)南宋官员、将领、文学家,豪放派词人,有“词中之龙”之称。与苏轼合称“苏辛”,与李清照并称“济南二安”。
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,以功业自许,却命运多舛、壮志难酬。他不被重用。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图 辛弃疾
一、来自敌人占有的沦陷区的人,他们的头上被扣上外国的帽子,被认为受到了“***”,忠诚度被怀疑。而辛弃疾就来自金兵占领的山东地区。
二、辛弃疾是坚决的主站派,但掌握南宋权力的是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,两派势力势同水火,很难受到重用。
三、在宋金战争初期,由于战事吃紧,如岳飞,韩世忠等人,他们都受到一定的重用。但是随着宋金议和,岳飞被杀后,主和派占据上风,辛弃疾成长起来后宋金的主旋律是议和,辛弃疾主战,自然多受排挤。
图 南宋 金 形势
软弱的南宋王朝,醉心于临安的繁华,有的只是勾心斗角的手段,纸醉金迷的堕落,醉生梦死的生活!
辛弃疾只能将满腔热血化为一首首词,抒发心中的不悦。 他的词艺术风格多样,以豪放为主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,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现存词六百多首,有词集《稼轩长短句》等传世。
王朝更迭,辛弃疾却只有一位。至少他的词会一直流传下去。
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,孙仲谋处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灵璧县公务员报名时间安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灵璧县公务员报名时间安排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